1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各地对国家集采外药品开展省级或跨省联盟采购”。早在去年1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就提出“推进构建区域性、全国性联盟采购机制”,跨省(省际)联盟已成为地方带量采购的主要形式。
现就省际联盟涉及的省份、品种数、重合度、剂型、治疗领域和集采规则等做一分析,以预判集采走势。
01 联盟
1、联盟涉及省份数
据华招医药网统计,截至2021年12月15日,全国共有17个省际集采联盟,除"8省2区"联盟(内蒙古牵头)和长三角联盟(安徽牵头)外,均已正式启动,且多个联盟已开展了多批集采,平均每个联盟涉及8个省份,涉及省份最少的是鲁晋联盟和甘陕联盟,都只涉及两个省,涉及省份最多的是湖北联盟,参与省份多达19个。
2、联盟集采品种数
每个联盟集采的品种数不同,平均每个联盟集采涉及44.5个品种,半数联盟集采品种数都在33个以上,集采品种数最少的是京津翼3+N联盟和江西联盟,分别只有11个和10个,集采品种数最多的是广东区域联盟(化药、血液制品),集采品种数多达231个。
3、各省份集采次数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已开展过带量采购。
从每个省份的角度来看,除即将参加长三角联盟的安徽、浙江、上海和江苏4省市外,其余27个省份都参加了省际联盟集采,其中,半数以上的省份参加了4个及以上的联盟,参加联盟数最少的是北京、天津、山东和福建,都只参加了1个省际联盟,参加联盟数最多的是山西省,一共参加了9个省际联盟,其次是新疆、青海、宁夏和海南,都各参加了8个联盟。
此外,有半数(15个)省份还单独开展了本省的集采,共进行了23批,集采批次最多的是安徽省,共进行了3批,其次是青海、广西、河南、江苏、浙江和福建,各进行了2批。
如从进行集采的总数(参加的省际联盟数+单独省级开展集采次数)来看,山西、青海参加的最多,都进行了10次,其次是新疆、宁夏、广西、河南和海南各进行了8次。
4、各省集采品种数
1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今年底前,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在每个省合计达到350个以上”,去年10月8号,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发布的《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也提出“逐步扩大采购范围,力争2022年底前采购药品通用名数超过300个。“十四五”期末,每个省份国家和省级组织的集中带量采购药品通用名数要超过500个”。
实际上,截至2021年12月15日,即使不含国家已经集采的234个品种,仅统计参加省际联盟和本省单独开展的集采涉及的品种数,就有三分之一(10个)的省份集采品种总数已达300个左右,如广西已达532个,山西达517个、宁夏和新疆各有494个。
02 品种
1、品类
从集采涉及的品类来看,金额大、竞争充分、使用成熟、用量大成为纳入集采的先决条件,其次,尚未通过一致性评价、医保品种和可替代性强也是纳入集采的选择依据。
2、重合度
鉴于集采降价幅度较大,有些企业可能不一定愿意全部参加,国家级集采因覆盖全国所有区域,参加与否较易做决定,而地方集采因覆盖区域大小不同、集采的品种类别和数量也不一样,选择哪些区域参加最合适就较难判断。
通过分析可见,各地集采品种的重合度并不大,在近700个集采品种中,有高达71%的品种完全不重合,两地重合的仅占13%,3个及以上地区重合的仅占了16%。各地集采品种的重合度不高,一则可实现更广泛的探索,二则亦可减少因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中选价格的不同给企业运营带来的麻烦。
3、剂型
由于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开展的较晚,所以前几批国采涉及的注射剂较少,而尚未过评的品种都可以参加地方集采,且不易与国家集采品种产生冲突,所以,在地方集采涉及的剂型中,注射剂占了过半(54%),口服常释剂型占了27%,其他剂型只占了19%。
随着越来越多的注射剂过评,注射剂将成为国家集采的主流剂型,注射剂在地方集采的占比可能会逐渐缩小。
4、治疗领域
截至2021年8月初,就省际联盟集采品种涉及的治疗领域来看,消化和代谢品种最多,占了1/4,其次是心血管占了22%,1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以慢性病、常见病为重点,继续推进国家层面药品集采”,心血管等慢性病用药仍将是今后集采的重点。
03 规则
对比各地本省单独集采和省际联盟集采采取的审评方式来看,较早期的省级集采主要是唯低价是取,如湖南、广西、福建、山西等,后来逐渐修正为以综合评审方式为主,但价格在其中的占比仍然很大,有3/4的集采价格占比都在60%及以上,而在11省联盟、金华(第1批)和陕西的集采中,价格占比都超过了70%。
地方集采将以省际联盟集采为主,各省都将参加联盟,今年底前,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在每个省合计达到350个以上,金额大、竞争充分、未过评仍将是品种主要选择依据,不同区域集采品种的重合度仍不会大,注射剂将给国采让路,治疗领域将以慢性病和常见病为重点,降价幅度仍将是最重要的评审依据,中药和生物药集采继续由地方探路。